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豌豆轮作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轮作模式、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小麦-豌豆轮作生产的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eat-Pea Rotational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11T 137-2019《小麦-豌豆轮作生产技术规程》是由陕西省地方标准化委员会制定并发布的,该标准为指导和规范小麦与豌豆轮作的生产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轮作制度设计
1. 轮作周期
标准规定小麦-豌豆轮作周期为三年。其中第一年种植小麦,第二年种植豌豆,第三年休耕或种植绿肥作物。这种轮作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 轮作比例
在轮作区域内,小麦和豌豆的种植面积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建议小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豌豆占40%。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均衡利用土地资源,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种植管理
1. 品种选择
对于小麦品种的选择,标准推荐使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品种,如“西农979”。对于豌豆,则建议选用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例如“中豌6号”。
2. 播种时间
小麦的最佳播种时间为秋季,具体日期应在霜降前后。豌豆则适宜在春季播种,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完成。合理的播种时间可以确保作物在最佳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
3. 施肥技术
标准强调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在小麦种植期间,每公顷需施用有机肥30吨,并配合氮磷钾复合肥450公斤。豌豆种植时,主要依赖根瘤菌固氮作用,但为了促进初期生长,可适量补充磷钾肥。
病虫害防治
1. 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小麦和豌豆可能遭遇的主要病虫害,标准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例如,在小麦锈病高发期,可以通过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合理密植等方式预防病害发生。
2. 药剂使用
如果病虫害较为严重,允许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喷洒。但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操作,并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收获与储藏
1. 收获时机
小麦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割;豌豆则应在荚果变黄但未完全干枯时采收。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2. 储藏条件
收获后的粮食应及时入库,并控制仓内温度低于15℃,相对湿度不超过65%。定期检查粮堆状态,防止霉变和虫害侵袭。
通过遵循DB6111T 137-2019《小麦-豌豆轮作生产技术规程》,农民不仅能够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还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