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粮食在储存环节中的节约减损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和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从事粮食储存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Specification for Grain Saving and Loss Reduction - Part 1: Storag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171.1-2023《粮食节约减损规范 第1部分:储存环节》是一项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储粮措施减少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损失。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粮食”、“储存”等基本概念。其中,“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主要食用农产品;“储存”是指将收获后的粮食存放在适宜条件下以保持其品质的过程。这些基础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储存环境要求
标准强调了温度、湿度以及氧气浓度对于防止虫害侵袭的重要性。例如,在低温低湿环境下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同时减少害虫活动。此外还提到应定期检测仓内空气质量,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二氧化碳含量不超过一定水平,以确保粮食安全。
入库前处理
入库前应对粮食进行清理分级,去除杂质并按照不同品种分别堆放。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仓储效率还能避免因混杂而导致的质量下降。同时建议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即将入库存放的粮食进行杀虫处理,但需注意选择对人体无害且不影响食品卫生的方式。
日常管理措施
日常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完整的记录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入库时间、数量、来源地等信息。定期检查粮堆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另外还特别指出要加强对机械通风系统的维护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从而实现均匀降温除湿的目的。
应急预案
针对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大规模损失,标准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应急响应机制。比如提前储备足够的防护材料,在暴雨来临之前加固仓库结构;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则立即启动灭火程序,并迅速转移未受损的部分粮食至安全地点存放。
结论
综上所述,《粮食节约减损规范 第1部分:储存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解决方案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粮食储存期间发生的损耗问题。它不仅涵盖了从入库准备到出库运输整个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且也充分考虑到了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的影响。只有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既保护环境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