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蛙生态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田间工程设计、水稻栽培技术、青蛙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投入品使用及管理、收获与储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稻蛙生态种养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Frog Ecological Co-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1159-2024《稻蛙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田与青蛙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选址与规划
标准指出,选择稻田时应优先考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的区域。稻田的地形以平缓为主,便于灌溉和管理。在规划上,要求设置合理的防护设施,如围栏或网罩,防止青蛙逃逸及外界干扰。此外,还应预留一定的缓冲带用于种植防护林带或者草本植物,以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苗种选择与放养
苗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养殖系统的成败。标准建议选用健康强壮、适应性强的本地品种作为稻蛙共养的基础。放养密度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通常每亩稻田可容纳约500-800只青蛙幼苗。同时强调,在放养前应对青蛙进行检疫,并确保其体重达到一定标准(一般为20克以上),以提高成活率。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水质监测、饲料投喂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水质管理是重中之重,需要定期检测pH值、溶解氧等指标,保持适宜的生活环境。饲料方面提倡采用天然饵料为主,如昆虫、小型鱼类等,辅以人工配合饲料。对于疾病的预防,则需要建立完善的免疫程序,并及时清理病死个体,避免交叉感染。
收获与销售
收获季节一般安排在秋季,此时青蛙已充分生长发育。收获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轻柔,减少对青蛙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关于销售环节,标准特别提到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同时鼓励通过合作社等形式组织销售活动,增加农户收益。
综上所述,《稻蛙生态种养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措施,还强调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性。遵循这些原则,能够有效促进稻蛙生态种养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