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棉铃虫齿唇姬蜂人工繁育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繁育设施与设备、寄主昆虫准备、繁育方法、质量控制及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棉铃虫齿唇姬蜂的人工繁育及其在农业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Chelonus insularis (Cotton Bollworm Parasitoi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2877-2023 棉铃虫齿唇姬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是湖南省地方标准,为棉铃虫齿唇姬蜂的人工繁育提供了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在环境条件部分,标准要求繁育场所需保持温度25±2℃,相对湿度60%-70%,光周期14L:10D(光照:黑暗)。这些参数确保了棉铃虫齿唇姬蜂的最佳生长发育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繁殖力和后代质量,湿度过低可能导致寄主幼虫脱水死亡,湿度过高则容易滋生霉菌。适宜的光周期有助于成蜂正常活动与交配行为。
关于寄主饲养管理,标准指出要选用健康无病害的棉铃虫幼虫作为寄主,并保证每日提供新鲜叶片供其取食。寄主体重应控制在0.08-0.12g之间,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蜂卵的附着与孵化。同时,定期清理饲养容器内的排泄物,避免污染环境引发疾病传播。
在蜂卵收集环节,标准建议使用透明薄膜覆盖于寄主表面,待蜂卵自然附着后轻轻揭下薄膜转移至专用产卵板上。此方法可有效提高收集效率并减少人为损伤。此外,还需注意收集时间应在傍晚至次日清晨进行,此时成蜂活动较为安静,有利于操作。
对于幼蜂培育,标准强调要将产卵后的寄主放置于22±2℃、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直至幼蜂羽化出土。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寄主体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腐烂变质等应及时更换。羽化后的幼蜂需单独隔离培养,提供适量糖水补充能量,直至完全成熟。
最后,在成蜂放飞阶段,标准提出应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在田间均匀投放,每公顷放蜂数量为1000-1500头。放飞前要检查蜂群活力,确保其适应野外环境。放飞后还应对周边区域进行持续监测,评估防治效果并及时调整后续措施。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深入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