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种薯选择、雾培设施与设备、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储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采用雾培法进行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相关企业和机构。
Title:Potato Mini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by Mist Culture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790-2023《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规范》是陕西省发布的关于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省级地方标准。这一标准对马铃薯原原种的雾培生产流程进行了系统规定,为提高马铃薯种薯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首先,该标准明确了适用范围。它适用于陕西省内利用营养液雾培方式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全过程。这表明标准主要针对采用雾培技术的马铃薯种薯生产,而传统土壤栽培不在其覆盖范围内。
其次,在环境条件方面,标准要求生产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空气质量优良的地方。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80%之间,光照强度不低于25000lux。这些环境参数直接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发育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因此需要严格把控。
对于种薯选择,标准规定必须使用经过检疫合格且无病毒侵染的微型薯作为繁殖材料。种薯重量应在15-30克之间,芽眼分布均匀,无机械损伤。这种规格的种薯能够保证出苗整齐,提高成活率。
在设施设备方面,标准要求雾培系统需具备自动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并调节营养液pH值和EC值。营养液配方中氮、磷、钾比例宜为1:0.5:1.5,微量元素含量要符合植物生长需求。定期更换营养液可以防止盐分积累,维持养分平衡。
关于栽培管理,标准建议每平方米种植密度控制在30-40株左右,植株间距保持在15-20厘米。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摘除侧芽,促进主茎健壮生长。当植株长至30厘米高时开始追肥,并注意防治蚜虫等害虫。
收获期的判断依据是地上部叶片变黄枯萎,地下块茎完全成熟。收获前7天停止供水,使块茎表面水分蒸发,便于储藏。收获后应立即分级包装,将符合原原种标准的薯块单独存放。
最后,标准强调了质量检验环节。每个批次的产品都必须经过抽样检测,确保不携带任何检疫性病害和病毒。同时要求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记录从种薯来源到收获入库的全过程信息,以备追溯查询。
总之,DB61/T 1790-2023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为马铃薯原原种雾培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助于提升种薯质量和产量,推动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