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吸浆虫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结果评价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品种资源抗吸浆虫能力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Wheat Resistance to Grain Midg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785-2023《小麦抗吸浆虫鉴定技术规范》是由陕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为小麦抗吸浆虫的鉴定工作提供科学、统一的技术指导。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界定了“吸浆虫”、“抗性”、“易感品种”等基本概念。例如,“吸浆虫”被定义为一类主要危害小麦穗部的小型昆虫,其幼虫会钻入麦粒内部取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而“抗性”则指小麦品种在特定条件下对吸浆虫侵害表现出较低受害程度的能力。
其次,在试验设计与实施方面,标准要求试验田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并且要保证试验环境的一致性。试验小区面积通常为20平方米以上,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播种时需注意密度适宜,以模拟实际生产条件。此外,还需设置对照区,使用当地高感品种作为参照对象。
再者,关于调查与评价指标,标准提出了多个定量或定性的评估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计算受害株率(即被吸浆虫侵害的小麦植株占总株数的比例)来初步判断品种的抗性水平;同时,还强调了对虫口密度、虫体大小以及被害籽粒数量等方面的观察记录。对于严重受害区域,可以直接测定减产损失量。
最后,在结果分析与报告撰写环节,标准指出所有数据均需经过统计学处理后才能得出结论。推荐采用概率分布模型或者回归分析等方式来预测不同品种在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程度。最终形成的报告应当包含详细的实验过程描述、图表展示及结论建议等内容。
综上所述,《小麦抗吸浆虫鉴定技术规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操作指南,而且强调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整个研究流程中的重要性。通过遵循该标准,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小麦品种的抗虫性能,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