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慧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共杆设计的技术要求、设计原则、施工与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新建、改扩建智慧高速公路的沿线设施共杆设计及相关工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pole Design of Facilities along Intelligent Expressways
中国标准分类号:P46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1348-2023《智慧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共杆设计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智慧高速沿线设施的共杆设计提出了系统性要求,为提升高速公路的安全性、智能化水平和美观性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条文1:共杆设计原则
标准明确指出,共杆设计应遵循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和美观性四大原则。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要求杆体结构需具备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能够抵御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外部作用力。经济性强调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控制成本,避免资源浪费。适用性则要求根据实际场景合理选择杆型及设备配置,而美观性旨在使杆件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条文2:杆体材料选择
标准规定,共杆主体结构应采用高强度钢材或铝合金材质。其中,钢材的屈服强度不得低于345MPa,且须经过热浸镀锌处理以增强防腐性能;铝合金材料需符合GB/T 6892的规定,保证良好的耐候性和抗变形能力。此外,对于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杆体,还应采取额外防护措施如涂覆防紫外线涂层等。
条文3:杆体高度与间距
根据标准要求,共杆的高度应结合沿线设施的实际需求确定,一般建议控制在6米至12米之间。当用于支撑监控摄像机时,其最低高度不应小于8米;若作为照明用途,则最大高度不宜超过12米。相邻两根共杆之间的水平间距宜保持在30米至50米范围内,具体数值需综合考虑道路宽度、交通流量等因素。
条文4:多功能集成设计
本标准特别强调了共杆的多功能集成特性。每根共杆上可同时搭载多种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交通信号指示灯、电子显示屏、视频采集装置以及各类传感器等。但必须确保各设备间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预留必要的维护空间。同时,所有设备的安装位置应便于后期检修与更换,且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电磁干扰影响彼此工作。
条文5:抗震性能要求
鉴于我国部分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标准对共杆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所有共杆均需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1进行抗震验算,确保其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时仍能正常运行。对于位于高烈度区段内的共杆,还需增加减震装置或采用柔性连接方式来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条文6:接地保护措施
为保障用电安全,标准要求所有共杆必须具备完善的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值不得超过4欧姆,且需定期检测维护。此外,还应对杆体内置电缆实施屏蔽处理,防止雷击或其他强电场干扰造成损害。特别是在雷暴多发地区,应增设避雷针并确保其与主接地网可靠连接。
总结
DB33/T 1348-2023《智慧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共杆设计技术规范》是一部全面指导智慧高速共杆建设的技术文件。它不仅涵盖了从材料选用到布局规划再到后期维护的全过程管理,而且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智慧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