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太白贝母(咀头产区)的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太白县咀头产区生产的地理标志产品太白贝母。
Title: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 Taibai Fritillary (Choutou Production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地理标志产品 太白贝母(咀头产区)》(DB61/T 1754-2023)是由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的关于太白贝母咀头产区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该标准对太白贝母的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和规范太白贝母这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
一、定义与范围
标准明确了太白贝母是指以太白县咀头镇及其周边地区为特定产地,采用传统种植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培育的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的干燥鳞茎。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限定在太白县咀头镇所辖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的贝母产品。此定义强调了太白贝母独特的地域性和品种特性,确保产品的正宗性和品质一致性。
二、产地环境条件
标准规定了太白贝母生长所需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土壤应为富含有机质的黄棕壤或棕壤,pH值在6.5至7.5之间,且具有良好的保水透气性能。年平均气温需保持在8℃至12℃范围内,无霜期不少于200天,年降水量应在700毫米以上。这些指标确保了太白贝母能够在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中健康生长,形成特有的药用价值。
三、栽培技术要点
标准详细描述了从种源选择到田间管理的全过程。种源必须来源于当地多年生野生太白贝母植株,并经过专业机构鉴定确认符合标准要求。播种前需对土地进行深耕细作,施足基肥,通常每公顷施用腐熟农家肥30吨至45吨。种植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5株至20株,行距保持在25厘米至30厘米,株距则为15厘米至20厘米。整个生育期内要定期除草松土,适时追肥补水,同时注意病虫害防治,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优先采用生物防控措施。
四、质量要求
太白贝母的质量评价主要依据外观性状、内在成分及安全性指标三个方面。外观上要求鳞茎呈扁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无裂痕,颜色均匀一致,重量不得低于10克。内在成分包括总生物碱含量不低于0.5%,水分含量不超过12%,灰分不超过4%。此外还需检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量,确保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五、检验方法
对于上述各项质量指标的检测均采用了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方法。例如,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水分测定使用烘干法,灰分测定通过灼烧称重法完成。所有检测过程均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六、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成品太白贝母在出厂前必须加贴地理标志专用标识,标明生产单位名称、地址、生产日期等内容。包装材料应选用清洁卫生、防潮耐用的纸箱或塑料袋,内衬吸湿纸巾防止受潮变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轻装轻卸,避免碰撞挤压,装卸场地保持干燥通风。长期贮存时宜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控制在10℃以下,相对湿度不超过60%,并定期检查产品质量状况。
总之,《地理标志产品 太白贝母(咀头产区)》标准不仅涵盖了太白贝母从种植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还特别突出了对原产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提升太白贝母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