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筑施工颗粒物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要求、运行管理、数据处理及质量保证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建筑施工场地颗粒物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for Particulate Matter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01/T 294—2023《建筑施工颗粒物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技术规范》是合肥市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建筑施工过程中颗粒物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进行了全面规定。以下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5.1 系统组成
这一部分明确了监测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采样装置、数据采集传输单元、数据处理中心以及监控平台等。其中,采样装置负责准确捕捉施工现场的颗粒物浓度信息,而数据采集传输单元则确保这些数据能够及时上传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监控平台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这一体系的设计旨在保证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5.2.1 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在选择监测点位时,应遵循代表性、可比性、稳定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这意味着监测点需要能够反映整个施工现场颗粒物污染的整体情况,并且便于长期稳定地进行监测。同时,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成本控制,布设方案还需兼顾经济合理性。例如,在大型建筑工地内,应当根据工程布局合理设置多个监测点,以覆盖主要作业区域,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污染源。
6.1 数据采集频率
要求每分钟至少采集一次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指定服务器。这样的高频率采集可以更精确地记录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持续不断的实时数据流也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
7.1.1 定期校准周期
明确规定了每月需对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校准。定期校准对于保持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消除由于长时间使用导致的测量误差,从而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在校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执行各项检查项目,确保所有参数均处于最佳工作范围内。
以上只是标准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但它们构成了整个体系的基础框架。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施工领域的环境管理水平,还能促进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