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监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过程中面源污染的防控与治理。
Title: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orn Fields on the Loess Plateau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289—2023《黄土高原玉米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种植过程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标准。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土壤管理
标准指出,应根据土壤类型和肥力状况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特别强调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如免耕、少耕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这不仅有助于保持土壤结构的完整性,还能有效降低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的风险。
2. 肥料施用
在肥料使用方面,推荐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保作物所需养分得到精准供给。同时要求控制化肥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环境污染。提倡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改善土壤健康状况。
3. 病虫害防控
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建议优先选择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数量。化学农药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随意增加剂量或频率,并且要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以防抗药性的产生。
4. 地膜残留处理
对于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产生的废弃物,标准提出了回收再利用的要求。农民需及时清理田间遗留的地膜碎片,防止其成为新的污染源。此外,还鼓励研究开发可降解型地膜材料,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5. 灌溉方式优化
在灌溉环节上,提倡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高效的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漫灌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能够减少因过量灌溉造成的养分淋溶损失。
6.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
最后,为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该标准还强调了需要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以及效果评价机制。通过对农田周边水质、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长期跟踪调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产周期内可能涉及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