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增碳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技术要求、作业流程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区域内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碳储量为目的的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增碳作业。
Title: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Deep Mixing and Returning to Field Carbon Increas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1T 137-2023《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增碳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采用机械方式进行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作业的农田。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地域性和技术应用范围,确保了技术推广的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对“深混还田”、“秸秆”、“有机肥”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深混还田”被定义为将秸秆和有机肥料混合后埋入土壤深层(通常在20cm以上)的一种耕作方式。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认知,减少误解。
3. 作业条件:要求作业前需确认土壤湿度适宜,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同时强调作业时气温应在5℃以上,避免低温影响微生物活性及分解效果。此条文旨在保障作业质量和效果。
4. 机械设备选择与调试:推荐使用带有深度调节装置的专业深松施肥机,并且在正式作业前必须经过试运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工作状态。此外还提到要根据实际地块情况调整行距、间距等参数设置。这部分内容对于保证作业效率至关重要。
5. 操作流程:
- 先进行地表清理;
- 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实施深松开沟;
- 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撒布于沟槽内;
- 紧接着投放适量有机肥料;
- 最后覆土压实。
6. 质量控制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覆盖度达到90%以上、沟深误差不超过±5cm、肥料分布均匀度指数大于0.85等具体量化标准。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有效评估作业成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7. 环境保护措施:特别指出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扬尘污染,并妥善处理剩余物如未完全腐解的残渣部分,防止造成二次环境问题。这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整个规程之中。
8. 后期管理建议:提出在完成一次完整的深混还田周期之后,还需要持续监测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优化后续种植计划。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益。
综上所述,《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增碳技术规程》从多个维度规范了相关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