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赤潮预警动态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预警发布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沿海地区赤潮预警的动态监测工作。
Title:Dynamic Monitoring Procedures for Red Tide Early Warn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2150-2023《赤潮预警动态监测规程》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赤潮预警和动态监测工作。以下选取了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的预警和动态监测工作。明确了标准适用的地理区域,为福建省近岸海域的赤潮监测提供了具体指导。
二、术语和定义
1. 赤潮: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或其他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或聚集,使水体呈现红色、褐色等颜色,并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2. 动态监测:对赤潮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进行连续观测和记录的过程。
三、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应覆盖赤潮易发区、高风险区以及重点保护海域。每个监测站位的布设需考虑历史赤潮发生情况、海洋环境特征等因素。例如,在养殖密集区应增加监测密度以保障水产养殖安全。
四、采样与分析
1. 水样采集:应在不同深度采集水样,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时要避开风浪较大的时段,避免样品受到外界干扰。
2. 分析项目:包括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种类及数量、营养盐含量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赤潮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展趋势。
五、预警发布
当监测到叶绿素a浓度超过阈值且伴随其他不利条件(如高温、低盐度)时,应及时启动预警程序。预警级别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三级,分别对应不同响应措施。
六、信息报送
各级监测机构需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上报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至上级主管部门。信息内容应准确无误,不得迟报、漏报或瞒报。
七、应急处置
一旦发现赤潮灾害,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关闭养殖设施、疏散人员、投放抑藻剂等手段。
八、培训与演练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同时开展实战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并不断完善改进。
九、附录
附录中列出了常用仪器设备清单、操作规程参考文献等内容,方便使用者查阅参考。
以上是对DB35/T 2150-2023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入剖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