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板栗林下进行黑木耳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栽培环境、菌种选择、培养基制备、接种管理、出耳管理和采收等环节的技术要点。本文件适用于在山东省内板栗林下开展的黑木耳栽培活动。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lack Fungus under Chestnut Orchards - DB3713T 304-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13T 304-2023板栗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是由山东省临沂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板栗林下黑木耳的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栽培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板栗林下黑木耳栽培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具备一定遮荫条件的地块。具体而言,土壤pH值应在6.5至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并且需要定期检测土壤养分状况,确保其符合黑木耳生长需求。
菌种选择与处理
在菌种选择上,推荐使用经过当地农业部门认证的优良品种,并要求对菌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害传播。此外,在接种前还需对菌袋进行检查,确保无破损或污染现象发生。
栽培管理措施
对于栽培过程中的管理,标准提出了多项具体指导:
- 温度控制:保持棚内温度在15℃至25℃范围内最为适宜;
- 湿度调节: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5%-95%左右;
- 光照条件:适度增加散射光照射时间有助于促进子实体分化;
- 通风换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至少两次以上,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
病虫害防治
为了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标准强调采取综合防控策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方法(如悬挂黄板诱杀飞虫)、生物手段(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以及化学药剂喷洒等措施。同时提醒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配比用药,避免过量施用造成环境污染。
收获及后续处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且颜色转为深褐色时即可采收。收获后需立即摊晾于阴凉干燥处,待水分降至安全水平后再行包装储存。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机械损伤,并做好防潮防腐工作。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DB3713T 304-2023》不仅涵盖了从选址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管理,还特别注重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体现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此标准,共同推动板栗林下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