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水池塘多营养层级生态化养殖的基本要求、养殖模式设计、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水质调控、收获与记录。本文件适用于海水池塘多营养层级生态化养殖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Polyculture in Marine Ponds with Multiple Trophic Leve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海水池塘多营养层级生态化养殖技术规程》(DB3209/T 1260-2023)是江苏省盐城市地方性技术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海水池塘开展多营养层级生态化养殖。以下是对该规程中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以贝藻综合养殖为主的海水池塘生态系统构建及管理。其中明确规定了“多营养层级”指在同一水域内同时培育不同营养级生物群落,如滤食性贝类(如文蛤)、底栖植物(如海带)以及浮游动物等,通过食物链相互作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此外还明确了“生态化养殖”的核心在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减少人为干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池塘选址与改造
在池塘选址方面,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远离污染源的位置;对于现有池塘则需进行必要的改造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加深池底、增加进出水口数量以及铺设防渗膜等措施来提高保水性能并防止渗漏。同时强调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规划池塘面积大小,一般建议单个池塘面积控制在5至20公顷之间为宜。
三、苗种投放密度与配比
关于苗种投放密度与配比这一部分特别指出,在确定具体投放量时应充分考虑目标物种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周期长短等因素,并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例如,对于文蛤而言,通常每平方米投放约2000粒左右较为合适;而海带则可以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整播种时间,确保其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都能获得充足光照条件。
另外还提到可以尝试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混合放养在一起形成互补关系,比如让文蛤与鲻鱼共存,则可通过鲻鱼摄食残饵来改善水质状况,从而间接促进文蛤健康生长。
四、日常管理要点
日常管理工作涵盖了水质监测、投饵施肥以及病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水质监测频率至少每周一次,重点检测溶解氧含量、pH值以及氨氮浓度等指标;投饵施肥时要注意适量适时原则,避免过量造成浪费或者不足影响产量;至于病害防治,则提倡采用物理方法为主化学药物为辅的方式来进行预防处理,如定期更换新鲜海水冲洗池塘底部污垢沉积物等简单有效的方法即可达到良好效果。
五、收获与加工
最后,在收获阶段同样需要注意操作细节,比如确定最佳采收时机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品质好坏;另外,在产品加工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安全放心的好产品。
以上就是对《海水池塘多营养层级生态化养殖技术规程》(DB3209/T 1260-2023) 中一些重要条文所做的详细解读。希望这些内容能为广大从事海水池塘养殖业的朋友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