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采供血过程中血液成分制备和供应的风险管理要求,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及持续改进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采供血机构在血液成分制备和供应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管理。
Title:Risk Management of Blood Procurement and Supply Process - Part 4: Risk Control Specifications for Blood Component Preparation and Supply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622.4-2023《采供血过程风险管理 第4部分:血液成分制备和供应风险控制规范》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确保血液成分制备和供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5.1 原料血浆接收与储存
原文:“原料血浆接收时应核对标签信息,包括献血者编号、采集日期、有效期等,并记录接收情况。”
解读:这一条款强调了在接收原料血浆时必须严格核对信息的重要性。正确的标签核对可以防止因信息错误而导致的血液成分误用或浪费。接收记录则是追溯性和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
5.2 血液成分制备环境要求
原文:“制备室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温度和湿度需符合相关规定。”
解读:良好的制备环境是保证血液成分质量的基础。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不仅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定期消毒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无菌状态。
5.3 操作人员资质
原文:“从事血液成分制备的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解读: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血液成分的质量。通过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从而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几率。
5.4 质量监控体系
原文:“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关键点监测、成品检验及异常处理机制。”
解读: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关键点的有效监控以及对成品进行全面检验,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保障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5 应急预案
原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涵盖设备故障、停电等情况下的应对方案。”
解读:突发事件往往会对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干扰甚至破坏。事先准备好应急预案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维持生产的连续性。
以上就是DB32/T 4622.4-2023标准中部分内容的具体解读。遵循这些规定有助于提高血液成分制备和供应的整体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血液制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