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梅山地大棚促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园地选择与规划、苗木培育、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产后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杨梅山地大棚促成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motive Production of Waxberry in Mountain Greenhou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杨梅山地大棚促成生产技术规程》(DB3311/T 257—2023)是浙江省丽水市为规范杨梅山地大棚促成栽培技术而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杨梅山地大棚促成栽培的建园、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运等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下将重点解读标准中的关键条款。
一、选址与规划
标准要求杨梅山地大棚应选择在海拔200-600米之间的缓坡地或平地,土壤pH值4.5-6.5,有机质含量≥2%,地下水位低于80厘米。园地四周需设置防风林带,行向宜南北走向。棚架高度一般为2.5-3米,跨度8-10米,棚顶覆盖透光率为60%-70%的聚碳酸酯板或PE膜。这些措施旨在创造适宜杨梅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
二、品种选择与定植
推荐使用东魁杨梅作为主栽品种,搭配荸荠种等授粉品种。苗木应选用嫁接苗,苗高50厘米以上,茎粗0.8厘米以上,根系发达。定植时间为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或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株行距3×4米,每亩种植55-60株。定植时要深挖穴,施足基肥,确保苗木根系舒展,覆土踏实后浇足定根水。
三、田间管理
1. 土壤管理:每年秋季结合深翻施入腐熟有机肥,每亩施用量2000-3000公斤。生长期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
2. 肥料管理: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萌芽前施催芽肥,每亩施尿素15-20公斤;开花期喷施硼砂溶液;果实膨大期追施磷钾肥;采果后施恢复肥。
3. 整形修剪:幼树采用自然开心形整形,成年树每年冬季修剪一次,疏除过密枝、交叉枝、病虫枝,保留健壮结果母枝。
4. 温湿度调控:棚内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夏季高温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冬季低温时适当加温保温。
四、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等,可用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等药剂防治;主要虫害有介壳虫、蚜虫等,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喷雾防治。提倡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释放天敌昆虫等。
五、采收与贮运
杨梅果实呈紫黑色、风味浓郁、酸甜适中时即可采收。采收时间应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进行,避免雨天或中午高温时段采摘。采收时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果实采后应及时预冷,贮藏温度控制在0-2℃,相对湿度90%-95%,贮藏期不超过7天。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剧烈震动和阳光直射,确保果实新鲜度。
六、其他注意事项
1. 定期检查棚架结构,及时维修加固,确保安全可靠。
2.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各项生产活动,包括施肥、用药、灌溉等信息。
3.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果农技术水平。
4.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杨梅山地大棚促成生产技术规程》为杨梅山地大棚栽培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杨梅产业的整体效益。果农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执行,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