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大村香菇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质量控制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大村香菇的生产及质量管理。
Title: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 Dacun Shiitake Mushroom - Part 1: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02/T 26.1-2023《地理标志产品 大村香菇 第1部分:生产技术规程》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村地区关于大村香菇生产的规范性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生产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大村香菇的生产环境应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包括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源。具体而言,产地的年平均气温应在12℃至15℃之间,无霜期不少于200天,降水量在600毫米至800毫米为宜。土壤类型以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pH值保持在6.5到7.5之间。
栽培材料与配方
对于栽培材料的选择,标准强调使用新鲜、无霉变的阔叶树木屑作为主要原料,并配合适量的麦麸、玉米芯等辅料。推荐的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石灰粉1%。这样的配方能够提供香菇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保证基质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菌种选择与管理
菌种的质量直接影响香菇的产量和品质。标准建议选用经过认证的优良品种,如“L26”、“939”等。在菌种管理过程中,需注意保持接种室的清洁卫生,控制温度在24℃至26℃范围内,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之间,确保菌丝健康生长。
出菇管理
出菇阶段是香菇生产的关键环节。标准要求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管理,通常白天温度控制在15℃至18℃,夜间降至10℃至12℃,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此外,还需定期通风换气,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影响香菇的正常发育。
病虫害防治
为了保障产品质量,标准特别强调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灯诱杀害虫)和生物方法(如利用天敌昆虫捕食害虫)进行防控,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若必须用药,则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确保残留物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以上内容基于DB3702/T 26.1-2023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程,从而提高大村香菇的整体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