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种子消毒与催芽的操作技术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水稻种子的消毒处理及催芽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Title:Rice Seed Disinfection and Germination Ope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8T 170-2023《水稻种子消毒与催芽操作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发布的关于水稻种子处理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种子预处理
标准要求在消毒前对水稻种子进行预处理,包括晒种和选种。晒种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减少病原菌数量,同时选种能够去除秕粒、病粒和杂质。这一环节对于后续的消毒效果至关重要,因为清洁的种子能更有效地吸收药剂,提高消毒效率。
消毒方法
标准推荐了多种消毒方式,如温汤浸种、药剂浸种等。其中温汤浸种要求将种子置于50℃左右的热水中浸泡10分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成本低廉,但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避免烫伤种子。药剂浸种则需根据具体药剂说明书使用,通常浸泡时间为6-12小时,之后要彻底冲洗干净以防残留物影响发芽。
催芽条件
催芽阶段对环境条件有明确要求,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适宜的催芽温度一般为25-30℃,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发芽率。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可以通过喷雾加湿来调节。此外,定期翻动种子有助于均匀受热并防止霉变。
质量检测
催芽结束后应对种子质量进行检测,包括发芽势、发芽率以及活力指数等指标。合格的种子应具备较高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确保播种后能迅速整齐出苗。如果发现不合格批次,则需重新处理直至达标。
以上内容基于DB2308T 170-2023标准中的关键部分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际操作给出了具体指导建议。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病害发生,还能显著提升水稻种植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