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繁养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稻田改造、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和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采用稻田生态繁养模式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Breeding of Procambarus clarkii in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繁养技术规程》(DB42/T 1166-2023)是湖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克氏原螯虾在稻田中的生态繁育与养殖操作。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稻田改造
标准指出,稻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区域。稻田改造时需设置环形沟和田间沟,确保水体流通良好。环形沟宽度应在1.5米以上,深度保持在1米左右,以满足克氏原螯虾的栖息需求。田间沟则应纵横交错,间距控制在5米左右,便于日常管理。
二、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前需对稻田进行全面消毒,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放养密度应根据稻田面积合理确定,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2-4厘米的幼虾3000-5000尾。同时,应搭配适量的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以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三、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量、定质。日投喂量以虾体重的5%-8%为宜,具体投喂量需根据天气、水质、虾体状况灵活调整。饲料可选用专用配合饲料,也可辅以天然饵料如水草、螺蛳等,确保营养均衡。
四、水质管理
保持良好的水质是成功养殖的关键。稻田水位应控制在20-30厘米,夏季高温期可适当加深至40厘米。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毫克/升,pH值维持在7.0-8.5之间。必要时可通过换水、增氧机等方式改善水质。
五、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巡塘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微生态环境。一旦发生病害,应及时隔离病虾,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
六、收获与销售
克氏原螯虾通常在放养后6-8个月达到商品规格。收获时应选择晴天清晨进行,避免阳光直射影响品质。捕捞方式可采用地笼网或拉网,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收获后的小龙虾应及时分拣分级,按规格分类存放,确保新鲜度。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技术规程,可以有效提高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繁养的成功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