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民工工资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建设要求、功能需求、数据管理、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农民工工资信息化监管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Title:Labor Employment Security - Part 4: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s for Migrant Workers' Wages Information Supervision Platf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2006.4-2023 农民工工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与管理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督管理。以下将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5.1 平台功能要求
该条款明确规定了平台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模块。首先,平台需设立专用账户管理功能,确保农民工工资能够直接从专用账户发放至个人账户,避免中间环节截留或挪用。其次,平台必须支持实名制管理,包括对农民工的身份信息、劳动合同等进行电子化登记和验证。此外,还应包含考勤记录、工资计算与发放、欠薪预警等功能模块。这些功能的设计初衷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工资支付全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从而有效防范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
5.2 数据采集与传输
本条款强调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要求各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录入农民工基本信息、用工合同、考勤数据以及工资发放情况等相关信息,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规定数据传输过程中要采用加密措施,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也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隐患。
5.3 监管机制
根据此条款,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一方面,定期对平台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各项功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一旦发现存在违规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并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模式有利于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促使相关单位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5.4 安全保障
为保障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该条款提出了具体的安全防护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二是部署先进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三是开展定期的安全风险评估和技术维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外部攻击或内部失误导致的数据丢失、泄露等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对DB42/T 2006.4-2023中部分内容较为详细的解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共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