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杂交大豆不育系转育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管理措施及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杂交大豆不育系的转育生产及相关科研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Hybrid Soybean Sterile L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1614—2023《杂交大豆不育系转育技术规程》是山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杂交大豆不育系的转育过程,确保不育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不育系选择与鉴定
- 选择标准:标准要求选择具有高纯度、高繁殖力且遗传稳定的不育系作为转育对象。具体而言,不育株率需达到95%以上,保持株率不低于90%。
- 鉴定方法:通过田间观察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鉴定。田间主要观察花器形态特征及结实情况;实验室则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2. 转育程序
- 亲本配组:推荐采用“双亲互补”原则进行亲本配组。即母本选用优良的不育系,父本选择综合性状优异的恢复系。
- 杂交授粉:在自然条件下完成授粉时,应避开恶劣天气,并做好隔离措施防止外来花粉污染。
- 后代筛选:F1代收获后需对后代植株进行全面筛选,保留符合目标性状要求的个体进入下一轮繁育。
3. 繁殖与扩增
- 繁殖环境:选择地势平坦、肥力适中的地块作为繁殖基地,并保证良好的排灌条件。
- 种植密度: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建议行距为60cm左右,株距根据具体品种调整。
- 田间管理:包括适时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特别注意预防锈病等常见病害的发生。
4. 质量控制
- 种子质量检测:每批次种子生产完成后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其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 档案记录:建立健全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每次试验的数据信息,便于后续追溯和分析。
以上便是对DB14T 1614—2023《杂交大豆不育系转育技术规程》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遵循此标准可以有效提高杂交大豆不育系的培育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