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运行管理、维护保养、应急演练及评估改进。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内社区(村)级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行与管理。
Title:Community (Village) Emergency Shelter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01T 3166-2023《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是云南省发布的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避难场所选址与布局
标准要求避难场所应选择地势较高、地形开阔、交通便利且远离危险源的位置。例如,第5.1.1条明确规定避难场所不应设在可能受到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区域。这主要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避难场所能够安全容纳大量人员,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二、功能分区设置
根据第5.2.1条的规定,避难场所内需合理划分功能区,包括但不限于生活区、医疗救护区、物资储备区和指挥协调区。其中,生活区应配备必要的住宿设施;医疗救护区需具备基本的急救条件;物资储备区要储存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及生活必需品;指挥协调区则是应急响应的核心区域。这种分区设置有助于提高避难场所的运行效率,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组织疏散和救援工作。
三、日常维护与管理
标准强调了定期检查维护的重要性。依据第7.1.1条的要求,避难场所应当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所有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同时,还应该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设施清单、检查报告以及维修保养情况等信息。此外,每年还需开展一次综合演练,检验各项预案的有效性,并及时修订完善。
四、人员培训与教育
为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8章特别指出要对社区居民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活动。具体而言,每个季度至少举办一次专题讲座或宣传活动,向群众介绍如何正确使用避难场所资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负责管理避难场所的工作人员,则需要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掌握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及相关技术规范。
五、应急响应机制
当接到预警信号后,按照第9.1节的规定,各级负责人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首先确认当前避难场所内的人数及物资存量,然后通过广播系统通知附近居民有序撤离至指定地点。在整个过程中,通讯联络畅通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提前测试好所有通信工具,并安排专人值守监控平台。
以上是对DB6101T 3166-2023部分核心条款的深度剖析。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相关单位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