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中未成年人心理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流程、评估方法、评估内容及评估报告的撰写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评估工作。
Title: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Mental Health of Minors in Rescue Protection and Child Welfare Institu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7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3037—2023《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心理评估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为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提供科学、系统、规范的心理评估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 心理评估的基本原则
这一部分强调了评估过程中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尊重性原则、保密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以及专业性原则。其中,尊重性原则要求评估人员在与未成年人接触时要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保密性原则则明确指出所有涉及未成年人的信息都必须严格保密,不得随意泄露给无关人员;非歧视性原则确保无论未成年人的背景如何,在接受心理评估时都能获得公平对待;专业性原则则要求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按照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
5.1 心理评估的内容
心理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功能、情绪状态、行为表现三个方面。认知功能评估旨在了解未成年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及注意力等;情绪状态评估关注的是未成年人当前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抑郁等;行为表现评估则是对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进行全面考察。这些内容的设计是为了全面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6.2 评估工具的选择
本标准建议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更适合使用图画故事等形式的评估材料,而对于青少年则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还应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评估工具时需考虑其适用范围,确保所选工具能够准确反映被试者的实际情况。
8.1 心理评估报告撰写
心理评估报告应当包括基本信息、评估目的、使用的评估工具、结果分析以及建议五个部分。其中基本信息部分需要记录下接受评估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评估目的部分说明为什么要做这项评估;使用的评估工具部分列出本次评估中所采用的所有工具名称及其版本号;结果分析部分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得出结论;最后建议部分提出基于评估结果所给出的专业意见或改进建议。
以上是对DB13/T 3037—2023《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心理评估规范》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该标准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指南,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