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斑杂交鳢苗种繁育的术语和定义、亲本选择与培育、人工繁殖、孵化管理、鱼苗培育及病害防控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乌斑杂交鳢苗种的人工繁育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reeding of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urolepis x Oreochromis niloticus)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023-2023 乌斑杂交鳢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地方标准,对乌斑杂交鳢的苗种繁育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亲本选择与培育:标准要求亲本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养殖群体,且需经过至少一年以上的饲养周期。亲本体重应在0.8kg至1.5kg之间,雌雄比例为1:1。在培育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水温应保持在20℃至30℃之间,溶氧量不低于5mg/L。
2. 繁殖环境条件:繁殖池面积建议为500平方米至1000平方米,水深控制在1.2米至1.5米。池底应平整且无尖锐物,便于鱼苗活动。同时,池塘需配备良好的进排水系统和增氧设备,确保水流畅通,避免死水区形成。
3. 催产与孵化: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注射催产剂后6小时至12小时内进行干法授精。受精卵需放置于孵化桶中,每立方米水体放养密度不超过30万粒。孵化期间水温宜维持在24℃至28℃,并定期更换新鲜水源以保证水质清洁。
4. 苗种培育:刚孵化出的鱼苗需投喂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饵料,待其长至2cm左右时可逐步过渡到配合饲料。每日喂食次数不少于三次,随着鱼苗生长逐渐增加投喂量,并注意观察其摄食情况及生长状态。
5. 病害防控:在整个繁育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生石灰清塘、定期泼洒消毒剂等方法预防疾病发生。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如死亡率上升等情况,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主要框架和技术要点,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具体实施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