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包括病害识别、田间管理措施、药剂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绿豆种植过程中细菌性晕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Field Control of Bacterial Blight in Mung Bean (DB15T 3192—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192—2023《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田间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绿豆种植过程中应对细菌性晕疫病的技术指导文件。该规程从监测预警、栽培管理到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保障绿豆产量和品质。
首先,在监测预警环节,规程强调了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的重要性。要求在绿豆种植区设立固定的观测点,定期调查田间的发病情况,并记录气温、湿度等气象数据。当连续几天的日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且相对湿度超过85%时,应立即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户采取预防措施。这一步骤有助于提前做好准备,避免病害大规模爆发。
其次,在栽培管理方面,规程提倡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例如,前茬作物为玉米或高粱的土地更适合种植绿豆,可以减少病原菌积累。同时,要注意控制播种密度,保持适当的行距和株距,促进植株通风透光,增强抗逆能力。此外,规程还建议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注重氮磷钾平衡施用,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强植株的自身抵抗力。
对于化学防治部分,规程明确规定了用药种类及使用方法。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噻唑锌、中生菌素等具有内吸作用的杀菌剂。在发病初期,每亩地可喷洒稀释后的药液45-60升,间隔7-10天再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规程特别指出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浓度配制药液,切勿随意加大剂量,以免产生药害或者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另外,规程还提到一些辅助性的防控手段,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成为病原菌的滋生场所;收获后彻底清理残株落叶,集中销毁,减少越冬菌源量;以及在病害易发季节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并深埋处理,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总之,《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田间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预警、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等措施,能够有效遏制绿豆细菌性晕疫病的发生与传播,为实现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