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地螟农药减施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草地螟的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化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Moth with Reduced Pesticide Use (DB15T 3179—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草地螟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15/T 3179—2023)是一项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草地螟防治中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草地螟”、“农药减施”等关键术语的概念。“草地螟”是指危害草原及农田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期对植物叶片具有严重啃食性损伤。“农药减施”则强调在保证防控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量。这一部分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确保各方在同一语境下理解相关概念。
防控原则
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这要求在草地螟发生前就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如利用气象数据、历史资料等手段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同时,在实际防控过程中应结合物理、生物等多种方法共同作用,避免单一依赖化学药剂。例如,在田间设置诱捕器可以有效监测虫害动态并降低种群密度;释放天敌昆虫如赤眼蜂,则能长期维持生态平衡。
监测与预警
标准特别强调了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的重要性。具体包括定期巡查重点区域、安装自动记录设备等方式收集第一手信息。一旦发现草地螟幼虫达到一定数量或成虫开始大量出现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此外,还鼓励采用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来提高监测效率,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农药选择与使用
关于农药的选择,《规程》指出应当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环保型产品,并严格按照标签说明施用。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草地螟,推荐使用针对性强的产品组合。比如针对卵期可选用触杀剂;而针对高龄幼虫阶段,则更倾向于胃毒剂或者内吸传导型药物。同时,规定了每公顷最大允许用量以及安全间隔期,以防止残留超标影响人畜健康。
生物防治措施
除了化学防治外,《规程》还大力提倡生物防治手段。其中包括:
- 种植诱集植物:如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能够吸引部分成虫产卵,从而集中处理;
- 推广抗病品种:选育出对草地螟具有一定耐受力的新品种;
- 应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Bt)等微生物源杀虫剂,不仅效果显著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宣传培训
最后,《规程》还提到要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只有当农民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后,才能真正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
综上所述,《草地螟农药减施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