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芹菜生产的产地环境、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芹菜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elery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67-2023《芹菜生产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芹菜种植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标准要求选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优质高产的芹菜品种。例如,推荐使用“京芹一号”等经过审定的优良品种。这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
2. 播种育苗:规定了播种前种子处理的方法,如温水浸泡6-8小时后再催芽。这样可以促进种子发芽率,缩短出苗时间。此外,还强调了苗床准备,需保持土壤疏松肥沃,并施足基肥。
3. 田间管理:
- 浇水: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安排灌溉次数与水量。幼苗期应少量多次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进入旺盛生长期则需加大水量。
- 施肥:遵循平衡施肥原则,在基肥充足的基础上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料。特别是在莲座期至收获前一个月期间要加强营养供给。
- 中耕除草:及时清除杂草并进行浅层翻土作业,防止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发育。
4. 病虫害防治: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黄板诱杀)、生物制剂以及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方式控制病虫害发生。特别指出对于斑枯病、软腐病等常见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扩散蔓延。
5. 采收标准:明确了商品芹菜的标准为植株高度达到40厘米以上且叶片完整无损时即可采收。同时提醒农户注意避开雨天或露水未干时采摘,以免增加运输途中腐烂风险。
6. 质量安全要求:所有生产环节均须符合国家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鼓励建立追溯体系,确保消费者能够查询到产品的来源信息。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芹菜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