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秸秆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流程、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及产品贮存与运输。本文件适用于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菌酶协同发酵技术生产饲料的过程。
Title:Corn Straw Microbial Enzyme Synergistic Fermentation Feed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秸秆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程》(DB22/T 3515-2023)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玉米秸秆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生产流程,提高饲料质量和资源利用率。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标准指出,用于生产的玉米秸秆应新鲜、无霉变且含水量适宜。在预处理环节,要求将秸秆切短至一定长度,并通过机械粉碎或化学处理等方式增加其表面积,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发酵。此外,还强调了对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控制,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
菌种及酶制剂的选择与使用
关于菌种的选择,标准推荐使用能够高效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成分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等。对于酶制剂,则建议采用复合型酶产品,包含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多种活性成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根据具体工艺条件调整菌种与酶制剂的比例,以达到最佳发酵效果。
发酵过程控制
发酵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标准明确规定了发酵温度、湿度以及时间等关键参数。例如,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固态发酵时,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至35℃之间;相对湿度则保持在60%-80%范围内。同时,还特别提到要定期监测pH值变化情况,当pH值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可适当补充营养物质来维持良好的发酵环境。
成品质量检测
成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营养价值及适口性。为此,《玉米秸秆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程》提出了多项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水分含量以及有害菌群数量等。只有当所有指标均符合要求时才能视为合格产品出厂销售。
安全卫生管理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安全卫生始终贯穿始终。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直至成品包装入库都要严格执行清洁消毒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保存工作。此外,还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培训,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玉米秸秆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原料准备到成品检验等多个环节的技术细节,而且注重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为企业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