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桑蚕蛹虫草人工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栽培设施与设备、栽培流程、管理技术、采收与加工及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桑蚕蛹虫草的人工栽培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Silkmoth Pupa Cordycep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516-2023《桑蚕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规程》是吉林省发布的关于桑蚕蛹虫草栽培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桑蚕蛹虫草”的定义,即利用桑蚕蛹作为培养基质,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接种蛹虫草菌种而培育出的产品。这一定义强调了培养基质的独特性和生产方式的人工可控性。
栽培环境要求
在栽培环境方面,标准规定了温度、湿度、光照等基本参数。例如,接种后的初期阶段适宜温度为20℃至25℃,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这样的环境设置有助于提高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和质量,确保后续子实体的良好发育。
培养基制备
对于培养基的选择与制备,标准指出应选用新鲜、无霉变的桑蚕蛹,并且在使用前需经过清洗消毒处理。此外,还推荐添加适量的营养补充剂如玉米粉或米糠来增强培养基的营养价值。这一步骤对于保证最终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接种操作
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标准建议采用专用工具进行操作,并且整个过程应在超净工作台内完成。同时,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在不同批次之间要彻底清洁设备及工作区域。
管理措施
在整个栽培周期内,还需定期检查植株长势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比如当发现有病害发生时应及时隔离受影响部分并采取相应防治手段;另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温湿度条件以促进健康生长。
以上内容只是对DB22/T 3516-2023部分内容做了简要概述与深入分析。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