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苏打盐碱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与氮肥配施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苏打盐碱地水稻种植过程中秸秆还田及氮肥配施的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ull Straw Returning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Rice Planting on Soda Saline-Alkali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511-2023苏打盐碱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氮肥配施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苏打盐碱地稻田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与氮肥科学配施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苏打盐碱地的特殊土壤特性出发,系统规定了秸秆还田、氮肥施用及田间管理的具体操作要求,为提高苏打盐碱地稻田的产量和改善土壤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秸秆处理方面,标准指出在水稻收获后应立即进行秸秆粉碎作业,确保秸秆长度不超过10厘米,并均匀撒铺于田面。这一措施有助于加快秸秆腐解速度,避免因秸秆堆积而影响后续耕作和播种。同时,为了促进秸秆快速分解,建议在秸秆还田的同时配合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用量为每公顷200至400公斤,这可以有效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速养分释放。
其次,在氮肥施用上,标准强调要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确定合理的氮肥施用量。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氮肥施用量应在225至300公斤纯氮之间。具体分配上,基肥占总施氮量的60%-70%,追肥占30%-40%。值得注意的是,追肥时间应安排在水稻分蘖盛期至拔节初期,这样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能减少氮素流失风险。此外,标准还提倡采用缓释肥料或分次施肥的方式,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并减轻环境污染。
再者,关于水分管理,规程要求在整个生育期内保持适宜的田间持水量。特别是在水稻返青期至分蘖期,需保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而在抽穗开花期则需要适当降低水位,以利于根系发育和籽粒灌浆。这种灵活调整的灌溉策略能够更好地适应苏打盐碱地的保水性差的特点,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过湿导致的病害发生几率。
最后,田间监测也是本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种植户需定期检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速效养分状况,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例如,当发现土壤pH值超过8.5时,可考虑使用石膏等改良剂来调节土壤酸碱度,从而创造更有利于水稻生长的小气候条件。
综上所述,《DB22/T 3511-2023苏打盐碱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氮肥配施技术规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旨在帮助农户克服苏打盐碱地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遵循此标准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