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原则、监测与预警、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大豆种植区的大豆食心虫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Soybean Pod Bor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食心虫防治技术规程》(DB22/T 3496-2023)是一项专门针对大豆食心虫防治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有效减少大豆食心虫的危害,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首先,标准中提到要建立预测预报制度。这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定期对田间大豆食心虫的虫情进行调查,包括越冬幼虫的羽化情况、成虫的发生期等信息。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准确判断出最佳的防治时机。例如,在成虫产卵高峰期之前采取措施,可以大大降低下一代幼虫的数量,从而减轻危害程度。
其次,标准强调了物理机械防治的重要性。其中包括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以及人工捕捉等方式。特别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的方法,由于其操作简便且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此外,还可以采用性诱剂来干扰雌雄成虫之间的交配行为,进而达到控制种群数量的目的。
再者,化学药剂防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标准指出,在必要时应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作业。但同时也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药剂,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另外,在施药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来进行,确保安全间隔期后才能收获大豆,避免残留超标影响食品安全。
最后,生物防治手段同样值得重视。比如引入天敌昆虫如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豆食心虫的繁殖速度。这种方法不仅环保而且可持续性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大豆食心虫防治技术规程》(DB22/T 3496-2023)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方案。无论是建立预测预报体系还是采用物理机械、化学药剂以及生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