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中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工作程序、监测内容和质量保证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生态环境损害事件中的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Appraisal - Part 1: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2111.1-2023《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技术指南 第1部分:环境监测》是由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于2023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项标准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中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确保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即由于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中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减少或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健康风险增加等后果。同时,“环境监测”被定义为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基本要求
在基本要求部分,标准强调了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环境监测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技术可行性原则。这些原则确保了监测活动能够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并且具备法律效力。
监测方案编制
编制监测方案是整个监测过程的基础。标准指出,监测方案应当涵盖项目背景、监测目的、监测范围与内容、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方法、检测项目及方法等内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监测点位时,要充分考虑污染物扩散规律以及可能受影响的区域分布情况。
样品采集与保存
样品采集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要求按照预定计划执行样品采集工作,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或发生变化。对于液体样品,应注意保持其原始状态;固体样品则需注意避免破碎或混合不均等问题。此外,所有样品都必须妥善保存直至完成分析测试为止。
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写
数据处理阶段主要包括数据审核、校正、统计分析等工作。标准建议采用标准化软件工具来进行数据分析,以提高效率并减少人为误差。最后形成的监测报告应当清晰地表达出监测发现的事实依据及其意义,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决策参考。
实施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内容的应用场景,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何根据标准执行具体任务。假设某化工厂发生泄漏事故后需要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确定监测目标,如评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
2. 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明确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流程;
3. 按照方案执行样品采集,并严格按照规定条件保存;
4.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地分析处理;
5. 编写完整的监测报告,包含结论与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系统化地完成一次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中的环境监测任务,从而为后续修复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