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与种苗准备、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与贮藏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红壤旱地条件下饲用木薯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orage Cassava in Red Soil Up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848-2023《红壤旱地饲用木薯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江西省红壤地区饲用木薯种植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标准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深厚且富含有机质的地块作为种植地。
解读: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对于木薯的生长至关重要。平坦的地势有助于均匀灌溉和排水,避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深厚的土壤能够为木薯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而丰富的有机质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种植密度
标准要求:推荐每公顷种植量为37500至45000株。
解读:合理的种植密度直接影响到木薯的产量和质量。过密会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过稀则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根据试验数据,上述推荐范围内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较高的单株产量,又能实现整体高产。
施肥管理
标准要求: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氮磷钾复合肥;追肥应根据植株长势适时进行。
解读:有机肥料不仅能够补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还能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氮磷钾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三大元素,在不同生长阶段需合理搭配使用。例如,苗期多施氮肥促壮苗,中期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及块根发育。
病虫害防治
标准要求: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化学药剂控制严重发生时的情况。
解读:预防胜于治疗。通过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等农业措施减少病原菌积累;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制剂实施生物防控;当病情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谨慎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确保产品安全无残留。
收获时间
标准要求:一般在开花后90至120天收获最佳。
解读:木薯的最佳收获时期与其品质密切相关。过早收获可能导致淀粉含量偏低,经济效益下降;延迟收获虽然可能增加产量,但会因木质化程度提高而降低加工价值。因此,在此区间内收获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以上内容只是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了概述性说明,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条件灵活调整。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