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豇豆品种抗煤霉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豇豆品种的抗煤霉病能力评价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wpea Variety Resistance to Coal Mildew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844-2023《豇豆品种抗煤霉病鉴定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豇豆品种抗煤霉病的鉴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豇豆品种在田间条件下对煤霉病的抗性鉴定。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作物种类,确保了鉴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术语和定义
- 煤霉病:由特定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表现为叶片、茎部出现黑色霉层。这一定义帮助理解病害的本质特征。
- 抗性评价:通过一系列指标评估豇豆品种对煤霉病的抵抗能力。明确了评价的核心内容,即如何衡量抗性水平。
3. 试验设计
- 试验地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土壤肥力中等以上,且前茬作物非豆科植物。这样可以减少环境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 每个供试品种需设置三次重复,每小区种植不少于50株。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统计学意义,增强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4. 接种方法
- 使用人工培养的煤霉病菌悬液进行喷雾接种,浓度控制在1×10^5~1×10^6个孢子/mL之间。此操作细节确保了接种量的一致性,避免因接种量不同导致的结果偏差。
5. 病情调查与抗性评价
- 在接种后7天开始第一次调查,之后每隔3天调查一次,直至发病高峰结束。这种时间安排有助于全面掌握病害发展过程。
-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Σ(病级×各级株数)/总株数×最高病级)×100。通过这一公式量化病情严重程度,便于比较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6. 抗性分级标准
根据病情指数将豇豆品种分为高抗、抗病、中感、感病四个等级。例如,病情指数低于10为高抗,10至25为抗病,26至50为中感,超过50则为感病。这一分级体系为品种选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7. 报告撰写要求
报告应包括试验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析及结论等内容,并附上相关图表。清晰完整的报告形式有助于信息传递和技术交流。
通过对上述关键条文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DB36/T 1844-2023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技术参数,还强调了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对于提升豇豆品种抗煤霉病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