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沿淮低洼地旱稻高效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沿淮低洼地区旱稻的高效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efficiency Production of Upland Rice in Low-lying Areas along the Huai River (DB34T 1570-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沿淮低洼地旱稻高效生产技术规程(DB34/T 1570-2023)是一项专门针对沿淮地区低洼地带旱稻种植的技术规范。该规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旱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下将从规程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品种选择方面,规程强调选用抗性强、适应性广且高产优质的旱稻品种。例如,要求种子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农户需要严格筛选种子,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和稳定性,以应对低洼地复杂的自然条件。
其次,关于播种环节,规程指出适宜的播期为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调整。同时建议采用机械直播或穴播的方式,每亩播种量控制在5公斤左右。这一规定有助于合理规划农事活动,避免因过早或过晚播种而影响稻苗的正常发育。
再者,施肥管理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规程推荐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70%,追肥则根据稻苗长势灵活调整。此外,还特别提到要注重微量元素的补充,如锌、硼等元素对促进稻株健壮生长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施肥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并增强植株抗逆能力。
病虫害防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规程提倡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手段。比如,在田间设置诱捕器来监测害虫数量,并及时采取化学药剂喷洒作为应急处理;同时鼓励使用天敌昆虫如瓢虫等来进行生物控制。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农药使用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破坏。
最后,在收获阶段,规程建议当稻谷含水量降至14%以下时即可开始收割作业。并且为了保证粮食质量,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避免长时间堆放导致霉变等问题发生。这一步骤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沿淮低洼地旱稻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直至收获等多个环节都给出了明确指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