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深部软岩巷道预应力锚杆(索)支护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等深部软岩巷道的预应力锚杆(索)支护工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stressed Anchor Bolt (Cable) Support of Deep Soft Rock Roadways
中国标准分类号:P6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540-2023《深部软岩巷道预应力锚杆(索)支护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在深部软岩巷道的支护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对于保障矿山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1. 支护体系设计原则
标准中明确指出,深部软岩巷道支护设计应遵循“主动支护为主、被动支护为辅”的原则。这意味着在支护过程中,应优先采用能够主动控制围岩变形的措施,如预应力锚杆和锚索,而不是仅仅依靠后期的补强措施。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通过提前施加预应力来限制围岩的早期变形,从而有效防止围岩的大范围破坏。
2. 锚杆与锚索的选择与布置
关于锚杆与锚索的选择,标准强调了根据围岩的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参数的重要性。例如,对于软弱破碎的围岩,推荐使用高强度预应力锚索,并且其长度应超过预计的最大塑性区深度。此外,在锚杆或锚索的布置上,要求形成均匀分布的网格状结构,确保整个巷道断面都能得到充分支撑。
3.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支护效果的关键环节。标准中特别提到,所有锚杆、锚索安装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包括但不限于材质检验、尺寸测量等。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特别是对预应力值的设定,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此外,还规定了定期监测巷道围岩位移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 安全监测与维护
为了长期保持巷道的安全状态,标准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的要求。这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传感器网络以实时监控围岩应力变化、位移量及温度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当监测数据显示存在安全隐患时,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加固方案。另外,还建议定期开展全面检查工作,及时更换老化或失效的支护构件。
总之,《深部软岩巷道预应力锚杆(索)支护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后期维护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它对于提高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