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干热风监测评估的服务要求、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及评估报告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小麦生产过程中干热风灾害的监测与评估服务工作。
Title:Service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Wheat Dry Hot Wi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02T 035-2023《小麦干热风监测评估服务规范》是河南省针对小麦生产过程中干热风灾害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为小麦干热风的监测、预警及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有助于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危害。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标准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干热风的概念。干热风是指在小麦灌浆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较强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这一定义强调了发生的时间节点(小麦灌浆期)以及其主要特征(高温、低湿、强风)。理解这一概念对于准确识别干热风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监测工作的开展。
其次,标准详细规定了干热风的监测方法。其中包括利用自动气象站采集温度、湿度等数据,并结合田间调查来确定干热风的发生情况。特别提到,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0℃,相对湿度小于等于30%,并且风速大于等于3米/秒时即可判定为干热风天气。这种量化指标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使得监测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再者,标准提出了干热风影响程度的评估体系。根据干热风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例如,轻度干热风可能导致小麦减产5%-10%;而重度则可能造成30%以上的减产。这样的分级评估体系不仅便于农民了解灾害的具体影响,也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救灾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要求相关服务机构及时向公众发布干热风预警信息,并提供相应的防范建议。比如,在干热风来临前,建议农户采取灌溉降温、喷施叶面肥等措施以增强小麦抗逆能力。这些具体的应对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干热风带来的损失。
最后,标准鼓励建立长期监测网络和数据库,积累历史资料,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干热风事件及其发展趋势。同时提倡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推广,提高整个社会对干热风灾害的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小麦干热风监测评估服务规范》通过一系列严谨细致的规定,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指导了如何有效地应对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干热风问题。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