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NO、O3、CO)传感器法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传感器法对环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进行自动监测的系统。
Title: Ambient Air Quality -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for Gaseous Pollutants (SO2, NO2, NO, O3, CO) by Sensor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310015—2023是浙江省针对环境空气中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氮NO、臭氧O3、一氧化碳CO)传感器法自动监测系统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技术要求部分
# 4.1 系统组成
该部分规定了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包括采样单元、预处理单元、分析单元和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等。特别强调了各单元之间的连接应保证密封性,避免外界干扰影响测量结果。
# 4.2 性能指标
对于传感器的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 响应时间:传感器从接触被测气体到显示稳定读数所需的时间不得超过规定值。
- 线性范围:传感器的工作浓度范围需覆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 准确度:传感器在不同浓度下的测量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通常不超过±10%FS(满量程)。
# 4.3 校准与维护
明确指出定期校准的重要性以及校准方法。要求使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气体或参考方法进行校准,并记录每次校准的数据。同时,还应建立日常维护制度,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安装与调试部分
# 5.1 安装位置选择
规定了传感器安装的具体位置选择原则,比如避开直接暴露于阳光下、远离大型污染源等,以减少外部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5.2 调试步骤
详细描述了调试过程中需要执行的操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零点漂移测试、跨度漂移测试及交叉干扰评估等环节,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部分
# 6.1 数据记录
强调了数据完整性和及时性的要求,所有原始数据都必须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并且可以追溯到具体的测量时间和条件。
# 6.2 质量控制措施
提出了多种质量控制手段,例如设置报警阈值、实施盲样考核等,以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看出,《DB33/T 310015—2023》不仅涵盖了从硬件配置到软件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内容,而且针对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保障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传感器法自动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