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思茅松林中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Major Pests of 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 - Part 1: Dendrolimus yunnanensis and Dendrolimus kikuch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08T 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是云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思茅松及其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防治原则
标准明确指出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面对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时,不仅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还要注重日常管理和监测,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监测与预警
根据标准要求,定期开展林间调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设置固定样地,记录不同季节内虫口密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威胁。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决策,提高预测准确性。
物理机械防治
物理机械方法包括人工摘除卵块、剪除受害枝条等简单易行的操作手段。这些措施适用于小范围内的轻度或中度发生区,能够有效降低虫源基数,为后续化学或生物防治创造条件。
化学防治
当虫害达到经济阈值时可考虑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处理。但需注意选择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影响非目标生物的安全性。
生物防治
鼓励采用天敌昆虫释放、微生物制剂应用等方式来进行生态友好型防控。例如引入赤眼蜂寄生幼虫、施用苏云金杆菌(BT)悬浮液等都是较为成熟且效果显著的技术方案。
管理措施
加强森林抚育管理也是减轻病虫危害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调整林分结构,保持适当郁闭度,增强树体自身抗逆能力;同时做好卫生伐除枯死木及衰弱株,清除落叶层堆积物等工作,营造不利于害虫滋生繁衍的小气候环境。
以上就是关于《DB5308T 71.1—2023 思茅松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部分内容的具体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