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容器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容器选择、基质配制、种子处理、播种技术、苗期管理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采用容器育苗技术进行苗木生产的林业生产活动。
Title:Container Seedling Tech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1404-2006 容器育苗技术规程》是辽宁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容器育苗的术语和定义、育苗基质要求、育苗容器选择、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育苗基质要求
标准中明确指出,育苗基质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具体来说,基质的容重应在0.25~0.50g/cm³之间,总孔隙度不低于54%,通气孔隙度为30%~40%,持水孔隙度为20%~30%。这些参数确保了基质既能保持足够的水分又不会造成根系缺氧。
育苗容器选择
选择合适的容器对于容器育苗的成功至关重要。标准建议根据树种特性及育苗目的选用不同类型的容器。例如,对于深根性树种宜采用长筒形容器,而对于浅根性树种则可选用短筒形容器。此外,容器壁厚应控制在0.8~1.2mm范围内,以保证其强度同时不过多增加重量。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提高发芽率的关键步骤之一。按照标准要求,种子需经过清选、消毒等预处理过程。特别是对于易受病菌侵害的种子,必须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或75%酒精擦拭表面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对幼苗的危害。
播种
播种时应注意均匀撒播种子,并覆盖适当厚度的基质。一般而言,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较为适宜。同时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分积水,以免影响种子萌发。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包括温度调控、水分供给以及光照调节等方面。标准强调,在幼苗出土后应及时调整温室内的温湿度条件,白天温度维持在20~25℃左右,夜间不低于15℃。另外还需定期检查灌溉系统是否正常工作,避免因缺水导致幼苗枯萎死亡。另外,随着幼苗的成长,逐渐增加光照时间直至全光栽培。
病虫害防治
为了保障苗木健康生长,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首先是要加强日常巡查力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可以利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药剂来进行防治,减少环境污染;最后还应该建立健全档案制度记录每次用药情况以便追溯查询。
以上就是对《DB21/T 1404-2006 容器育苗技术规程》部分重要条文所做的详细解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遵循科学规范的方法来开展容器育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