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密植抗倒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玉米种植区域的密植抗倒栽培技术指导。
Title:Corn Dense Planting and Anti-lodg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密植抗倒技术规程》(DB2106/T 011-2023)是辽宁省地方性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种植方法提高玉米产量并增强抗倒伏能力。以下为该规程的重要条文及其深度解读:
1. 品种选择
规程要求选用适合本地气候条件且具有高抗倒伏特性的玉米品种。例如,辽单系列品种因其根系发达、茎秆坚韧而被推荐。选择时需考虑积温需求与实际种植区域的热量资源匹配度,确保品种在生育期内能够充分成熟。
2. 播种密度
合理密植是本规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议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4500至5500株之间,具体数量取决于土壤肥力水平及品种特性。过低密度会降低土地利用率,过高则可能导致植株间争光争肥现象严重,影响个体发育质量。
3. 田间管理措施
包括适时灌溉、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规程强调在拔节期前后应适量追施钾肥以促进茎秆木质化;同时提倡采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抗倒伏综合技术体系构建
除了上述单一措施外,还特别提出建立包括机械深松耕作、宽窄行种植模式在内的综合技术方案。其中,机械深松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根系抓地力;而宽窄行配置则有利于通风透光,减轻群体内湿度积累引发的倒伏风险。
5. 收获时机把握
当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25%左右时即可开始收获作业。提前收割可能导致减产,延迟则增加自然脱落的概率。因此,准确判断最佳收获时间对于保障最终产量至关重要。
以上各点均基于多年科研成果总结提炼而成,有助于指导农户实施规范化生产流程,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