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浇筑、养护及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水利水电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ady-Mixed Concrete i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806-2023《水利水电工程预拌混凝土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中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施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4.1.1 水泥
规程强调水泥应符合GB 175的规定,并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建议使用中低热水泥以减少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
4.1.2 骨料
细骨料应采用级配良好的天然砂或机制砂,且含泥量不得超过3%。粗骨料宜选择连续级配的碎石,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超过10%,同时要求骨料清洁无杂质。
配合比设计
4.2.1 设计原则
配合比设计需满足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要求。特别是对于抗渗、抗冻等特殊性能的混凝土,应在初步配合比基础上通过试验调整确定最终配合比。
4.2.2 水胶比限制
规程明确指出,不同标号的混凝土应严格控制水胶比,例如C30等级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宜大于0.45。此外,还应根据环境条件适当增加外加剂掺量来改善工作性能和增强耐久性。
生产与运输
5.1 生产管理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原材料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生产过程中要定期校验计量设备精度,保证配料准确。
5.2 运输过程
运输车辆应保持良好状态,避免漏浆现象发生。当气温较高时,应对罐体采取遮阳措施防止混凝土过早凝结。到达施工现场后,搅拌车应快速卸料,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影响施工质量。
施工与验收
6.1 浇筑前准备
施工单位在浇筑前需检查模板安装是否牢固、钢筋绑扎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并提前湿润模板内壁以减少吸水率。
6.2 浇筑操作
分层浇筑时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0cm,振捣器插入间距控制在作用半径的1.5倍左右。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气泡排出为宜,但不宜过长以免造成离析。
6.3 养护
新浇筑的混凝土应及时覆盖保湿养护,尤其在炎热干燥季节更要注意加强养护措施。一般情况下,普通混凝土自然养护不少于7天,而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则需要延长至14天以上。
以上内容基于DB36/T 1806-2023《水利水电工程预拌混凝土技术规程》,对其中涉及的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