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全粉加工原料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全粉加工原料薯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Raw Potatoes for Potato Full Powder Process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499—2023《马铃薯全粉加工原料薯生产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发布的关于马铃薯全粉加工原料薯生产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标准要求选用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品种,如克新系列或东农系列等。这些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和较好的品质稳定性,能够满足加工需求。
2. 种薯处理:种薯在播种前需要进行严格筛选,去除病虫害感染和机械损伤的种薯。此外,还需进行催芽处理,以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催芽温度应控制在15-20℃之间,时间为7-10天。
3.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每亩种植密度应在3500-4000株之间,这样既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4. 田间管理:包括适时灌溉、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灌溉时要避免积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施肥则需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注意氮磷钾的比例搭配;对于病虫害防治,提倡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农药残留。
5. 收获时机:当马铃薯块茎达到生理成熟期时即可收获。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及块茎皮层硬度来判断。收获后应及时晾晒或入库贮藏,防止腐烂变质。
6. 质量检测:成品薯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外观、重量、干物质含量等。其中干物质含量直接影响到后续加工过程中淀粉提取效率,因此必须严格把控。具体数值要求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选种到收获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确保最终获得高质量的马铃薯全粉加工原料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