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的环境条件、稻田选择与改造、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大鳞副泥鳅的稻田生态养殖。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 Field Culture of Parasilurus argyrop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501—2023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规范大鳞副泥鳅在稻田中养殖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对稻田改造、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定,确保了养殖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部分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稻田改造方面,标准要求稻田应具备良好的排灌条件,并设置防逃设施。具体而言,稻田四周需筑起高度不低于60厘米的田埂,并在田埂上加设塑料薄膜或铁丝网等防逃设施。此外,还需开挖鱼沟和鱼溜,鱼沟宽度一般为80-100厘米,深度为40-50厘米;鱼溜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5%-10%,深度应在1米以上。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保障大鳞副泥鳅的生存环境,减少其逃跑的可能性。
其次,关于苗种放养,标准指出放养前要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同时,放养的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格要均匀一致,体长应在5厘米以上,每亩放养量控制在3000-5000尾之间。这样既能保证苗种成活率,又能避免因密度过高而引发的竞争压力。
再者,在饲养管理环节,标准强调了投喂的重要性。投喂时应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鲜活饵料。每天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9:00左右和下午4:00左右进行,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5%。另外,定期检查水质状况,保持稻田水位稳定,适时调节水质,确保水体溶解氧充足。
对于病害防治,标准提倡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合理轮作倒茬,避免单一作物连作导致病原菌积累。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采取生物或物理方法治疗,尽量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在收获阶段,标准建议采用干塘捕捞的方式,即先降低稻田水位,待泥鳅集中到鱼沟或鱼溜后再进行捕捞。捕捞后的泥鳅应立即进行分级筛选,剔除病弱个体,然后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包装运输。
综上所述,《DB23/T 3501—2023 大鳞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规程》为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