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矮牵牛工厂化育苗的术语和定义、生产设施与设备、播种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矮牵牛工厂化育苗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dustrialized Seedling Production of Petun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527—2023 矮牵牛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是由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旨在规范矮牵牛的工厂化育苗流程,确保种苗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种子选择与处理
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选用经过认证的优质矮牵牛种子。种子质量需符合GB/T 3543.2的规定,即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在播种前,种子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温水浸泡(约55℃,持续10分钟)或使用专用消毒剂如高锰酸钾溶液(0.1%-0.2%浓度,浸泡10-15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提高成活率。
2. 播种基质与环境条件
播种基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幼苗的生长状况。标准建议使用疏松、透气且富含有机质的基质,比如草炭土与珍珠岩按一定比例混合。此外,播种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光照强度也非常重要,初期可适当遮阴以避免强光灼伤幼苗,随着植株逐渐长大,逐步增加光照时间至每天12小时以上。
3.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是整个育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根据标准要求,在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应及时进行间苗操作,保证每株之间的间距合理,一般为2cm×2cm。同时要注意定期浇水施肥,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并施加适量氮磷钾复合肥促进根系发育。另外,还需密切关注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防治。
4. 起苗与包装运输
当幼苗长至具有4-6片真叶时即可准备起苗。起苗时要小心谨慎,尽量减少对根系的损伤。起苗后应对种苗进行全面检查,剔除不合格品。合格的种苗应当整齐地装入专用容器内,并注意保湿处理,避免长途运输过程中出现脱水现象。到达目的地后尽快移栽定植,缩短中间环节的时间间隔。
以上就是对《DB23/T 3527—2023 矮牵牛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中部分重要条文的具体解析。遵循这些规定不仅能够提升矮牵牛种苗的整体品质,还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