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NO、O3、CO)传感器法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传感器法对环境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进行自动监测的系统。
Title:Environmental air -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for gaseous pollutants (SO2, NO2, NO, O3, CO) by sensor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310015-2023 是上海市地方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氮(NO)、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等气态污染物传感器法自动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技术指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数据处理等内容。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5.1.1 系统组成
该条款明确指出系统应由采样装置、预处理装置、分析单元、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及辅助设备构成。其中采样装置需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预处理装置用于去除干扰物质并调节气体流量和温度;分析单元负责检测气态污染物浓度;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则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辅助设备包括电源、防雷设施等。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动监测系统,各部分缺一不可。
5.2.1 采样装置
此部分强调采样头的设计应当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侵入,并且采样管路长度不宜超过30米。这是因为过长的管道会增加气体滞留时间从而影响测量精度。同时要求采样口高度距离地面应在1.5m至15m之间,以获得更准确的大气背景信息。此外还规定了采样频率至少每小时一次,以便及时捕捉到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
5.3.1 预处理装置
关于预处理装置的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过滤掉颗粒物和其他杂质,防止它们堵塞或损坏后续设备;二是将待测气体调整到适合分析仪器工作的条件,如恒定的温度和压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通常需要使用高效滤芯、冷凝器以及稳压阀等元件组合而成的预处理模块。
5.4.1 分析单元
对于分析单元来说,其核心功能是对各种气态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具体而言,SO2、NO2、NO和O3一般采用紫外荧光法或化学发光法测定;而CO则多采用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所有方法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灵敏度、线性范围和重复性等技术指标。另外,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议设置双通道或多通道冗余设计。
5.6 数据处理
最后在数据处理环节,本标准提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是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剔除异常值;其次是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校准仪器并记录相关参数;再次是当出现故障时应及时修复并在恢复正常后重新开始连续监测;最后还需编制详细的报告文档,包含但不限于系统配置图、运行日志等内容。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障整个监测过程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