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科尔沁沙地放牧型混播人工草地改良的技术要求,包括草地选择、混播组合设计、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及放牧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科尔沁沙地地区放牧型混播人工草地的改良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Grazing Mixed Sowing Artificial Grassland in科尔沁 Sandy Land(DB15T 3067—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科尔沁沙地放牧型混播人工草地改良技术规程》(DB15/T 3067—2023)是一项专门针对科尔沁沙地地区放牧型混播人工草地改良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在选址与规划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根据第4.1条,选择场地时应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及气候因素,确保场地具备良好的排水性能且不易积水。同时强调要避开易受风蚀或水蚀影响的区域,以保证草地长期稳定发展。此外,在规划设计阶段需综合考量草种搭配比例、种植密度以及灌溉系统布局等因素,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关于草种选择与播种技术,标准特别指出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并按照推荐比例混合播种。具体而言,第5.2条规定了不同季节适宜使用的草种组合方案,如春季可采用羊草与冰草混播,而秋季则建议使用披碱草与老芒麦结合的方式。另外,第5.3条还对播种深度、覆土厚度等细节做出了具体指导,比如要求种子埋深控制在1至3厘米之间,这样既能保证发芽率又能避免幼苗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再者,关于田间管理措施,标准给出了全面细致的操作指南。依据第6.1条,定期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状况至关重要,必要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肥料,保持土壤肥力处于合理水平。第6.2条进一步明确了除草频率及方法,提倡采用机械除草为主、化学除草为辅的原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另外,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第6.3条强调要建立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防控手段。
最后,在放牧管理环节,标准同样设置了严格的标准。第7.1条明确规定初次放牧时间不得早于当年新生长的牧草高度达到10厘米以上,而且每次放牧后至少需要休牧一个月才能再次使用。第7.2条则从数量上限制了单位面积内允许承载的最大牲畜头数,以防止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此外,还鼓励实施轮牧制度,通过科学安排放牧顺序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保护植被生长。
综上所述,《科尔沁沙地放牧型混播人工草地改良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而且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有助于促进该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