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的术语和定义、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及评估流程。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内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的评估工作。
Title: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ervices of Heavy Rainstorms - DB43T 2644-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2644-2023 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指标》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实际效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在定义上明确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的概念,即通过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和服务,减少或避免因暴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能力。这一定义强调了服务的效果性和目标性,为后续的具体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标准提出了评估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这些原则确保了评估过程的公正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客观性要求评估数据真实可靠,不能主观臆断;全面性则意味着需要从多个角度考量服务的影响,如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等;可操作性则关注评估方法是否易于实施。
再者,标准详细规定了评估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预警信息发布时效:要求预警信息的发布需在灾害发生前足够提前,以给公众和相关部门留出充足的应对时间。具体而言,预警信息的发布时间应与实际灾害发生时间保持合理的时间差,通常建议至少提前6小时以上。
2. 公众知晓率与响应率:评估公众对气象预警信息的知晓程度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比例。这不仅反映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也体现了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经济损失减少量:通过对比有无气象服务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直接经济损失来衡量服务的价值。此部分需要结合历史数据和模型预测,精确计算因提前预警而避免的损失。
4. 社会综合效益:除了经济层面外,还需考虑服务对社会稳定、生态恢复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通过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减轻洪水泛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最后,标准还强调了评估报告编制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方法选择、结果呈现形式等内容。此外,为了保证评估工作的持续改进,建议定期更新评估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参数。
综上所述,《DB43/T 2644-2023》为开展暴雨灾害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提供了明确指引,有助于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上述重点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