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江苏沿海地区稻麦周年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机械化作业等关键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沿海地区的稻麦周年机械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nnual Mechanized High-yield and Efficient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Wheat in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江苏沿海地区稻麦周年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DB32/T 1233-2023)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该区域稻麦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以下是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江苏沿海地区的稻麦轮作种植区。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理范围和作物类型,确保技术方案符合当地自然条件。
2. 播种期确定:规定水稻播种期为6月上旬至中旬,小麦播种期为10月中旬至下旬。这基于当地气候特点,确保作物生长周期与季节相匹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3. 种子处理:要求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5%,并进行包衣或浸种处理。这样可以提高种子活力,预防病虫害,保障出苗质量。
4. 机械插秧密度:水稻机插秧行距为30厘米,穴距14-17厘米,每穴3-5株。这样的种植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有利于增产。
5. 灌溉管理:提倡水稻浅湿交替灌溉,小麦采用\"少免耕\"技术。这种灌溉方式可以节约用水,同时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
6. 施肥原则: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比例约为2:1:1。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科学配比肥料,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减少环境污染。
7. 收获时期:水稻在黄熟后期、小麦在蜡熟末期收获。适时收获可以避免因过早或过晚收获造成产量损失。
8. 机械化作业:强调全程机械化操作,包括翻耕、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机械化生产能大幅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这些条款构成了稻麦周年栽培的技术框架,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以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