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功能性饲料池塘混养斑点叉尾鮰的场地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使用功能性饲料进行池塘混养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unctional Feed Pond Polyculture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9/T 1230-2023《功能性饲料池塘混养斑点叉尾鮰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的技术规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养殖环境要求
1. 水质条件:标准规定了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氨氮等关键指标。例如,溶解氧应保持在4mg/L以上,pH值维持在7.5-8.5之间,氨氮浓度不得超过0.2mg/L。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斑点叉尾鮰的生长状况和健康水平,因此需要定期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水质稳定。
2. 底质管理:强调定期清理池塘底部淤泥,防止其积累过多导致有害物质超标。建议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清淤作业,并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底质环境。
饲料投喂
3. 饲料选择:推荐使用高蛋白、低脂肪的功能性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脂肪含量控制在6%-8%范围内。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避免霉变或变质饲料进入池塘。
4. 投喂策略: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日投喂量,春季和秋季可适当增加投喂次数至每天两次,夏季高温时则减少为一天一次。每次投喂量以八成饱为宜,确保鱼类摄食充分但不过量。
病害防控
5. 预防为主: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体系,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隔离患病个体,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对于常见疾病如肠炎、烂鳃等,可以通过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每亩水面撒放10公斤)来预防。
6. 疫苗接种:鼓励开展苗种免疫工作,在放苗前完成必要的疫苗注射程序,增强鱼体免疫力。
其他注意事项
7. 轮捕轮放:实行合理密度养殖,避免因过度密集而引发争斗及疾病传播等问题。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水域容纳不超过20尾成鱼较为适宜。
8. 环境保护: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需妥善处理,不得随意排放入自然水体,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以上内容是基于DB3209/T 1230-2023标准中部分内容所做的深入分析与阐述,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技术要点,持续优化养殖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